書摘:默想基督



…由於許多基督徒已經許久沒有「默想」過,因此今天很多對靈修極度渴望的西方人轉求於東方,並在道教、禪宗、瑜珈、或蘇菲主義中去尋找內心生活、聚心凝神和自我意識。但是,由於現代的深層心理學同樣在研究人缺乏靈修的現象,且許多東方的靈修方法的確適合西方人去嘗試,因此在過去幾十年來,發展出許多結合東西傳統、宗教和心理學的默想方法,運用這些默想方法不但有意義,亦非常有助益。而且,今天的基督徒同時堅守基督信仰的教義,但也和日本人、中國人、印度人、穆斯林、或美洲的印地安人學習他們所流傳下來的靈修傳統,而且藉此更深化自己的信仰,重新理解並實踐自己的信仰,這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

但基督宗教的默想到底有甚麼特別之處?基本上很簡單。我們基督徒並不以自己作為生活行為的中心。我們也無法直接就走向上帝。因為,我們知道自己有太多以自我為中心的弱點,這會使得我們朝向內心的道路變得沒有成果或矛盾重重。而且,我們也知道自己有太多自我中心的虔誠需求和願望,而這些需求和願望決定了我們心中的上帝形象。這是不對的。因此,我們就應該遵循那位基督,這也是基督徒這個名稱的源由。

約格.辛克(Jörg Zink),《辛克深度靈修之路》,2009,南與北,p.108-109。 
 


 最近開始看這本書,辛克牧師—令我訝異的是這本書的作者竟然是新教牧師,而不是天主教神職人員—書扉頁介紹他是「兼具靈修神祕主義與基督教倫理學」的德國神學家,也就是說,他在理性神學之外致力於以感性認識上帝的內在經驗。

  從我大學參與長青團契後,開始接觸泰澤與不同的靈修途徑,總讓我有新的發現;而被室友林兄「騙去」彌撒之後,我更對大公教會的傳統感到興趣,甚至在每一場彌撒中,體會到無法用理性能解釋的深度觸動,這是平常作禮拜所未曾感受到的。



 但這並沒有讓我想改宗成為天主教徒,畢竟我仍認同改革宗的體制或神學觀。所以辛克的這本書讓我尋得新的亮光,上面摘錄的這段文字,恐怕會讓一堆牧長信徒跳腳,曾流浪於各種流派教會的我太熟悉了,連閉起眼睛都能浮現那些氣急敗壞的言語與神情。可是我這樣就違反「默想」需要專心的原則了,如何靜下心來不胡思亂想,對我來說暫時是做不到的事。

 我就想到近日看到某趙牧師貼文,每篇都不斷清楚分明地切割出「真基督徒」或「自由派基督徒異端」的群體,她指名某歐陽牧師每天都會打坐靈修是不合聖經真理。若按她的說法,辛克牧師恐怕也將成為異端,因為他樂見基督徒學習他群的傳統來深化並實踐信仰。



 我們家曾受過泛靈恩派的洗禮,從年輕就開始學太極拳練身體的老爸,在那段時間飽受碎念,但我從不認為學瑜珈或太極拳就會使信仰崩壞。回想起來,我雖跟著「屬靈長輩」「操練」著,心中始終對某些部分保持懷疑態度,最後還是遠離了靈恩派的傳統。

 可是因為我經歷過,所以並不會極度厭惡或嗤之以鼻,那只是基督信仰多元面向的其中一環而已。前提是,不要走歪,不要有什麼金粉灑落、撿到鑽石等讓人對信仰感到「發大財」的轉移焦點情事。當然,此原則適用於基督宗教中的所有神學或宗派傳統。

 因為辛克在這段文字中告訴我們,上帝的形象決不是我們的需求或願望來定義的。我想到了《沉默》中的棄教神父。而在我還沒摘錄到的部分則說到,基督徒的默想核心,則是基督。



 Suhong
 台灣,台中,大度山
 2019.06.05  12:05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