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投票指南|我所觀察到的台灣基進



 在我搬回高雄的第一晚,剛好碰上台灣基進在凹子底舉行造勢,我與家母決定去晃一晃。這個年輕的政黨在造勢氛圍的營造與節奏上,還是稍嫌生澀,也讓我有機會以較為理性的角度來看待台上所言。

 當晚便預告會書寫一篇關於台灣基進的觀察,也有幾位朋友敲我訊息表示期待。之所以會想寫些東西,是因為各種投與拒投的政黨票選項分析長文都出現在我的版上,並且被洗到混戰不堪,導致我頭腦混亂,希望能針對台灣基進做點評論。

 這可能會是一篇視野有所限制的觀察筆記,由於沒有系統性的整理,將以斷章形式呈現。而本文不以「本次大選的投票指南」與「為該黨護航」為目標,而是嘗試釐清台灣基進的一些敘述與脈絡。


1.擁有年輕族群一定支持度

 根據我的目測,參與群眾的年齡層相當年輕,而且應該都是自發性前往。高雄作為台灣基進的總部基地,的確累積了不少能量,尤其在前(2018)年的九合一大選後,加上網路宣傳的優勢,在年輕族群的曝光度更為增強。

 另一方面,由於台灣基進在統獨議題上明顯表態,在民進黨與其它台派小黨大多都往「華獨」移動的局面下,勢必能吸引到仍抱持「台獨理想」的族群-即所謂天然獨世代-的支持。


2.自詡為延續台獨運動的年輕政黨

 黨主席陳奕齊不斷提及歷史的脈絡,強調李登輝促成國民黨本土化,加上民進黨的力量崛起,成功打造「第一支民主隊伍」,使台灣在1990年代的民主化進程快速前進;但如今台灣的政治處境停滯甚至後退,是因為缺少除民進黨以外的「第二支民主隊伍」,而台灣基進則必須補足並成為那樣的角色。

 因此,我認為台灣基進其實可以被粗略視為「年輕的台聯」,只不過在政治光譜上,台聯通常被劃歸為右派政黨,台灣基進則自稱「台獨左派」,但在國家定位的立場上,台灣基進的論述相當程度地承襲台聯。這點能在過去兩黨之間的合作經驗上(以及後來的摩擦)看出端倪。


3.本次大選強調亡國感

 綜觀台灣基進的論述,在「亡國感」的渲染與強調上非常用力,作為一個抗中立場堅定的政黨是必然,但相對地,就會擠壓到能向選民闡述其它面向政見的空間。

 理論上來說,「台派青年」都應已知曉中國對台威脅與滲透的嚴重性,因此對理性思考的年輕選民來說,比起「賣亡國感」的宣傳,更希望能看到除了國家安全議題外的論述,然而,本次大選並沒有更多的著墨,甚為可惜。


4.基本論述與光譜位置需要釐清

 上文提及,雖然台灣基進一直以「台獨左派」自居,但其光譜立場也是備受爭論的議題,有論者甚至認為台灣基進具極右民粹主義傾向。我個人認為,單從其三大主張:政治民主化(反殖)、主權自主化(反帝)、社會自由化(反剝削)等來看,台灣基進較偏向社會民主路線。我曾與好友阿法兄論及此問題,最後的結論令人苦笑:「台灣從來就沒有左派政黨。」

 而另一個引來撻伐的是台灣基進與民進黨的關係,許多人批判台灣基進是民進黨的附隨組織,還「厚顏無恥地喊出配票」,未來若進到國會也無法監督執政。我自己的觀察是,台灣基進的論述一直都採取「政治分工說:對外抗中給基進,對內改革給民進」,前英辦發言人林靜儀或蔡英文本人的「推薦」也證明這點:台灣基進與民進黨是合作大於競爭。這樣的競合模式,其實並不陌生,2012年第八屆立委選舉的台聯就是採取類似的訴求,使選民自主配票,成功取得三席席次,得以組成「第二個本土黨團」。


5.拒絕當不藍不綠的第三勢力

 承上點,根據陳奕齊的說法,台灣基進並不希望被歸類在所謂的第三勢力,因為他認為「第三勢力」的概念本身有兩大問題:承認威權遺留的中國國民黨存在正當性、藍綠一樣爛才投立場採強力監督但可能搖擺的「假中立」小黨。如此一來,台灣依然會陷入定期改選時憂慮中共藉由國民黨執政而進入的危機感,所以台灣基進的角色是堅定立場並壯大「本土台派」。

 我個人認為這種講法十分有趣,而這也說明了台灣基進的「政治定性」其實就是與目前台派的大哥民進黨合作,組成前文所提及「第二支本土抗中隊伍」。從本屆大選台灣基進喊出配票,以及兩黨在中二選區共推陳柏惟對抗顏家勢力等現象,我覺得,與其說是小弟與大哥,不如說-容我借用香港抗爭的用語-是類似於勇武派與和理非的概念。

 我們在此必須思考很多人對台灣基進的疑慮:是否能有效監督,或者會成為背刺。有人擔心小黨不夠力道只搖尾巴,亦有人擔心小黨不願合作破壞大局,台灣基進拒絕第三勢力標籤而明確視民進黨為隊友的主張,應是意圖打破這種對第三勢力「應該中立」的既定思考框架。但民進黨是否需要「第二個本土黨團」從旁協助,以台派期待的國會生態來看,的確有其必要性。


6.性騷擾與閩南沙文爭議

 前文提及,近來在同溫層裡各種流竄的「不推薦小黨分析文」滿天飛。時代力量有國昌壟斷、綠黨有浩宇亂搞,而台灣基進就是性騷擾案件處理不適切的問題。臉書或批踢踢都有相當清楚的事件論述與不同立場交鋒,因此我無意也無力給予這些事件下一個絕對的結論,但不代表我認為這些傷害能夠被忽略。另外,必須要補充的是,台灣基進以男性作為發言主體的強烈陽剛性格,能代表該黨的女性確實很少。

 我必須斗膽說一段可能政治不正確,也是我近期在思考的話:當我們譴責基督徒以單一議題來決定候選人的支持與否時,那我們是否也犯了同樣的謬誤。舉例而言,有人認為國昌是獨裁者,所以不投時力,但相反地,亦有人認為時力的理念與監督力夠強,所以依然選擇時力。全世界絕無完美的政黨團體,但問題是如何處理後續以及其發展方向。這些爭議不等於政黨理念的全貌,因此,我們必須思考,政黨票選擇的基準究竟是什麼?

 另外,身為一位台灣閩南語母語使用者,我並不這麼認同有些朋友拿「講閩南語的政黨」作為攻擊台灣基進的論述。請記得,當你強調自己的母語或身分認同時,請想到有人的母語就是台灣閩南語,當他使用自己的母語時,不應該遭到攻擊。而任何人都不應該以自己的母語或身分認同作為壓迫他人的工具,或者成為強硬劃分我群與他群的手段。同理,我認為台灣基進若真要以進步左派自居,就必須要意識到台灣多元語族的處境,不能一昧使用台灣閩南語作為公共場合的語言。

 但,無論是性騷擾案件或閩南沙文,作為負責任的政黨絕不能迴避,台灣基進也不例外,這是我的論點。


7.選制困境與想像的國會圖像

 當我問及學霸好友林兄他怎麼看政黨票時,他提到聯立制與並立制的問題,我覺得很值得拿出來提醒,如下:聯立制對小黨友善、並立制則有利於大黨,在考量行政立法穩定或相互制衡的狀況下,較理性的投票行為會依照選制而產生不同的抉擇。而台灣目前採行的是並立制,就留給各位去思考了,這並沒有絕對的標準答案。

 我這幾天陷入漩渦中無法針對政黨票做出抉擇,直到我想到:不管是哪一種選制,你所投下的政黨票其實是取決於你如何思考國會的整體圖像。你所投下的那一票,不是只有影響單一政黨,而是牽動整體局勢,因此,你希望國會裡有誰代表你呢?你對國會的想像是什麼?我想,這就是政黨票的意義。

 所以,若先屏除實務運作層面,就像新黨或統促黨取得席次是傳遞出統派佔有一定民意的訊息一樣。客觀來說,台灣基進取得席次的意義在於明確主張台獨立場的聲音進入國會,這會是一種強勁的象徵意義,如陳柏惟所言:本土派堅定的第三勢力進軍國會。(如果你有認真閱讀文章,你會眼尖地發現陳柏惟與陳奕齊的說法不太一致)


8.小結

 當我閱讀各種分析文,發現一件事:同樣的理由能夠變成某人支持該黨的點,也能是另一個人強力抨擊的點,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就是你看待某項爭議的輕重緩急,你若支持某黨就會講成無傷大雅,你若討厭某黨就會說成罪惡萬貫,昔日同溫夥伴就在版上吵起來,誰也不讓誰。

 因此,下筆到現在,還是沒有決定政黨票要選擇幾號,如果你原先期待這篇文能有個明確的答案,很抱歉讓各位失望了。這篇嘗試解構台灣基進的「非投票指南」雖然越寫越長,但完全是個人主觀意見,甚至可能框架狹隘。我的目的只是為了梳理一些雜亂的思緒與資訊,並力求不太過分重蹈那些以支持某政黨立場為書寫前提的分析文的覆轍,也知道自己寫得不怎麼好,我很有自知之明的。所以投票的選擇,有時不是這麼理性,最終決定權其實在你自己的內心深處。

 離1月11日還有幾天,再仔細看看選舉公報的政黨主張,讓自己沉思一會兒。然後,那天帶著你的投票通知單、身分證和印章,出門前往投票所,安心地蓋下你的那一票吧。


 Su-Hong
 台灣.高雄.灣仔內
 2020.01.08 23:04初稿
 2020.01.09 11:18二修
 2020.01.09 12:21完稿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