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起造,寫日常



 經過幾個月的思索,這是我的答案。



 把經營五年多的網誌封存後,可謂「假性封筆」,因我仍作弊似地在社群媒介上書寫長文,還順勢投書了數篇給報社,這些都是原先未料想到的行動。

 這段時間,我不斷尋找著書寫的下一個可能,如同漂流的椰子隨著海浪,盼望早日能在某海島上岸、扎根、發芽、長大。



 實驗性質濃厚的臉書長文,挑戰演算法的高牆,總是獲得意外的回饋,臉書擁有單一網誌所欠缺的互動性與即時性。同時,我也嘗試使用其他的書寫平台,這些團隊打造符合現代人閱讀習慣的決心令人動容,更加活潑彈性的使用者介面打破框架。

 但我最終仍然回到Blogger來,因為我不想讓自己的文字成為散落在時間軸上的碎片,也不需要操作額外的訂閱或付費機制使我煩心。



 延續「我在東海,寫日常」的精神,本網誌的定位依然是「寫日常」,無法投書登報或較鬆散的小品文將會點綴著這個網誌的未來。

 5月14日很特別,去年,我剛購入二手單眼,站在東別天橋上拍車流,首次搭配半專業作品的網誌有不同風貌;兩年前,我正要結束九天的奇幻行程,坐在泰國蘇汪納蓬國際機場的某個長椅上,按著手機螢幕鍵盤送出心得短文。在地與異地,自我書寫的練習未曾斷過,但今天也是個平凡的日子,「日常」。



 至於新網誌的命名,眼尖的臉友應該不陌生,我其實之前就偷偷把它變成hashtag了,如此一來,未能在此收錄的文字,也能在茫茫的雲端彙整成一個小小抽屜。我的名字是「書弘」,「冊」也是書的意思,所以「讀冊弘」不只是個自我期許要多閱讀的自稱,更象徵前來拜訪的朋友能「讀到」我。

 「讀冊弘,寫日常」乍看之下太過端正,結構上三三分斷,唸起來也些許拗口,不太符合「文青風」原則。但那是當然的,因為這名字要用台灣話(或所謂「台灣閩南語」)唸才會發現其中趣味,就留給讀者們自行探索了。



 我喜歡台灣話「起造」這個詞的漢字寫法,華語翻作「建造」,但台灣話卻多了一點給人希望與動能的感覺。

 願,上主帶領我的腳步,記錄下自己的溫度,使寫的與看的,都可以在一字一句中找著溫暖的心志。

 「追尋新路,發現意義。」



p.s. 謝謝東海長青惟仁學弟拍下這張照片,讓我的新網誌可以有好看的初版封面。



 Suhong
 台灣,台中,大度山
 2018/05/14 09:49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