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國田野筆記之四|與林兄商討聖樂



 前天,坐在咖啡店裡與好友林兄瞎聊時,偶然談到基督教禮儀,並共同提出令我們感到好奇的問題: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下稱長老教會)裡是否有教會所舉行的華語禮拜是採傳統聖樂或所謂「三段式」形式?若前述提問為否定,那為何長老教會的華語禮拜都是以敬拜讚美的簡化形式進行?
 會想到這件事情,是因為身旁有些朋友,較習慣或較喜愛傳統聖樂禮儀,且認同長老教會信仰精神,但不諳「台灣話」,因此不便參與台語禮拜,但又無法習慣華語禮拜的形式,只能參與他宗派教會聚會,可是他宗派教會也不一定有舉行傳統禮拜。


 關於敬拜讚美的歷史或討論,在台灣基督教界早已不是新議題,《新使者》也曾以好幾期的篇幅當作主題來探討。普遍認為,韓國式的敬拜讚美於1989年引進,隨即造成強烈的風潮,至今未退。

 當然,這也與自身經歷有關。大學時期,我在團契時常有帶領詩歌的服事機會,但在挑選詩歌時往往遭遇困難,不是對流行詩歌不熟悉,而是適切性的問題,此處暫按下不表。其實認識我的人,應該就會知道我青少年時期是極度崇尚敬拜讚美,甚至鄙視傳統聖詩;但在某個時刻點,我的態度全然翻轉,但這不是本文的重點,跳過。
  
 -

 因此我又想到可延伸討論的問題:即便許多長老教會的各族群母語(包含華語)禮拜也加入敬拜讚美的元素,但若排除在禮拜中使用各族群母語聖詩的長老教會,在三十年來的歷史脈絡下,早以採取敬拜讚美為禮拜儀式主軸,那麼新出版的《華語新聖詩》是否為時已晚?或者如何推廣並使用?
 
 我在大學後期,嘗試不使用流行詩歌,改採新出版的《新聖詩》,試圖帶領契友有更寬廣的視野,尤其《新聖詩》的豐富與活潑,也很適合在團契既有的敬拜程序中使用,但問題再度發生:那時《華語版新聖詩》仍未審訂完成出版,不是每位契友都以台語為母語,所以在敬拜當中會產生困難。而現在我已畢業,也不知學弟妹是否會使用《新聖詩》,不過這也不是本文的重點,再次跳過。


 順著脈絡,就不得不談及聖樂對神學論述的影響,尤其是在敬拜讚美「入侵」(請原諒我用這個詞,某個層面上,敬拜讚美侵蝕了傳統聖樂的場域)台灣基督教會的處境下,部分歌曲意涵愈趨單薄,甚至出現令人不解或偏差的詞語,例子太多就不一一列舉,這是個很嚴重的問題。但我不太能再寫下去,不然會講不完,而且離題。

 最後,必須澄清,我並不是反對敬拜讚美,通俗、簡單、活潑的特性也是使人容易融入禮拜的優點。其實,書寫本文的緣由,就只有最前面的問題,或者應該說我們觀察到的現象:
為何長老教會的華語禮拜(或,特別侷限於以台語為主要語言的教會所進行的華語禮拜)都是敬拜讚美,而沒有傳統聖樂形式?


 就是只有這樣而已,這也是讓我與林兄不解的事情,或許我們的經驗與觀察有限,因此提出此問題,希望能有解開疑惑的機會。

 另外,本文配圖僅為情境示意,與當事人無關。本文若有定義錯誤或解釋未清之處,由筆者負全責,並請讀者不吝指教。


Suhong
台灣,台中,西屯菁埔子
2019.08.19 19:19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