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國田野筆記之五|公車時刻表



 我常常在臉書上分享關於大眾運輸的文章或是論述,尤其是在了解南北資源極大差異後,對這樣的不公平更是難以釋懷。而這其實涵蓋諸多面向,單純就運輸學術切入,抑或從文化面向談起,錯綜複雜的政治與社會現象,總是引起議論。



 記得自己也曾在剛北上就學時,就遇上當時BRT系統興建期,在人生地不熟的情形下,也書寫了幾篇粗淺的文章,來比較中.高兩地差異,或是就地觀察的紀錄。

 台中是個仍在快速發展中的城市,在大眾運輸上仰賴公車系統,也看得出近幾年政府單位致力於改善與升級,台鐵的「台中高架捷運化」、把原先成效不彰的BRT廢除改為公車專用道、送審藍線與「山手線」等等。據說台中人從小看到大的捷運綠線橋墩也不再是橋墩,準備通車試營運了,連我這「假台中人」不禁也雀躍起來。

 我想起,大三因著地方政府與政治的必修課,我們這組抽到地處偏遠西北角的甲安埔選區,雖然沒有像和平區這麼遠,但也是讓我深深體會到海線的困境,不過那時接受訪談的親切議員努力爭取,終於有車班能延駛,實現自己的政見,也符合我們當初模擬出的政策。當地的居民只渴求一班公車能行經村落,對比首都圈的便利,這樣的差距令人震驚。



 回想初到東海,最困擾我的就是:台中的公車沒有到站時刻表。到站時刻表這件事很詭譎,若公車班次夠多、夠密集是不需要時刻表的,但大概只有盆地國首都符合這樣的條件。

 我之所以困擾,是因為台中市公車頂多寫上起、終點發車時間,在那個行動網路或APP尚未普及的年代,還必須自行估算,如:火車站發車幾點幾分,到東海約幾分鐘,因此到站約幾點幾分,而這一估,誤差頗大。順道一提,那時我還蠻常使用電話語音查詢功能的。

 但高雄市公車「每班」、「每站」都有時刻表,而且很少不準時,如上述,這顯示出班次略少的窘境,但至少較易規劃旅程時間。我高中上、下學時都能準時到校(不一定合於校定時間就是),這都得歸功於時刻表,宛如每天都算穩時機,搭著火車去學校。



 記憶中應該是從謝長廷當市長以降,捷運系統的興建搭配公車路網的拓展,高雄整體的大眾運輸才比較完善(當然,我僅能追溯至自身經驗),所以講到這,我實在不太懂什麼高雄二十年來毫無進步的論述。或者,再講直接點,一直以來抱持重北輕南政策,本身的存在就是造成發展很難大步前進的原因,卻反過來大聲譏笑當地人怎麼能忍受這麼久的不便利,身為「南國子弟」實在難以接受。

 事實上,大眾運輸屬於公共建設,本來就不是以營利為首要目的,舉個例,根據2017年報導指出,台北捷運本業每年平均虧損七至八億元,靠業外收入才補得回來。所以很多人嚷嚷著「南部」的大眾捷運系統都會賠錢,所以不能「把錢投到水裡面」的說法,我個人覺得這不過是搞不清楚狀況自我感覺良好的意識形態作祟罷了。至於高雄,有人笑說高捷的本業其實是高捷少女,我覺得說的真的很對(大誤

 當然,拿盆地國來跟台中或高雄比較,其實不太對,畢竟首都的資源並非其他城市可比擬,爭取經費更是不容易;而大眾運輸也不只限於軌道建設,從最基礎的開始培養使用人口亦為重點。但除非是有重大疑慮或窒礙難行,若是自己將已定案的大眾運輸或捷運建設停擺或取消-正好中.高兩座城市都面臨這樣的情況-那就很令人匪夷所思。 



 我並非運輸專長,只是一介市民,但「大公路主義」這種詞彙我還是懂得些許,實際的感受也相當直接。在大眾運輸還須培養的階段,精確執行固定班次的時刻表,先做好市民對公車系統的信賴,也不失個好方法。在台中生活逾六年,就像是在家鄉讀完小學一樣,慢慢熟悉台中這座城市,偶爾回到家鄉高雄,光一張小小的公車時刻表-這是北上「子彈國」求學的子弟最懷念的東西-也能從中看到不太一樣的風景。



 Suhong
 台灣.高雄灣仔內
 2019.08.27 15:24

留言